曾記否,當年農歷二月八,牧童歌聲飛田園
回望鄉村時光,是山環水繞、歲月靜好的印象。早春二月,牧童們趕著牛羊,找一片稍出新芽的草地,把牧群放養在此,自己則徜徉在春光里,天真爛漫,無憂無慮。歲華流走,牧童們的歡聲笑語依稀回蕩在林間草地,久而久之,牧童們有了自己的節日——牧童節。
回望鄉村時光,是山環水繞、歲月靜好的印象。早春二月,牧童們趕著牛羊,找一片稍出新芽的草地,把牧群放養在此,自己則徜徉在春光里,天真爛漫,無憂無慮。歲華流走,牧童們的歡聲笑語依稀回蕩在林間草地,久而久之,牧童們有了自己的節日——牧童節。
/ @ 小霞子 /
納西族的牧童節是農歷二月初八,這是一個祥瑞的節日。在更多人的印象中,農歷二月初八是納西族最盛大的民族節日——三多節,史料記載“年年春二月,戶戶祝三多。”同時也是傈僳族群眾的刀桿節。
/ @ 看見麗江 /
牧童節,納西語稱“勁德吉德”,簡稱“勁德”,意即“打拼伙”。這種“打拼伙”又不同于一般的春日野餐,它除了選定在農閑時節外,還安排了豐富的內容。各村各寨的牧童相邀成群,領著自家的弟弟妹妹,帶上事先準備好的食物,到山林泉邊野餐,賽歌。
/ @ 段紹偉 /
別看牧童們年齡小,其實他們有豐富的放牧經驗,幾時放牧,哪里放牧,幾時回家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方式,通過放牧,牧童們還積累了智慧。前日回村,與村中老人談論起當年預測天氣的一種草。老人介紹,不知這種草的學名叫什么,記得人們都稱之為“莫土莫早日”,意即:“預測晴天和陰天的草”,也不知道用它來預測天氣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。一般情況下,如果今日天氣陰晴不定,牧童們會在早上出發放牧時,沿途摘一根草用兩指劃開,如果是劃成兩角或者三角,代表下午天氣為陰天,如果是劃成均勻的四角,則代表晴天。(此預測方法,各地有不同說法,在此不再詳述)。
/ @段紹偉/
舊時沒有天氣預報,牧童們就是“天氣預測專家”,民間有諺語:“天象怎么樣,問問放牛娃。”同時,他們還是放牧世界里的哲學家、文藝家。為了打發無聊,豐富放牧時光,牧童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,談天說地,既嘮家常,也講民間故事,后來出現了不少諺語: 四姊妹,同床睡,各蓋被——核桃 做活一對對,睡覺一群群——筷子 有嘴沒有舌,有翅不會飛——魚
還有一些是鼓勵牧童們戰勝困難的句子:“下雨憑它下,又不是穿著紙衣裳;刮風任它刮,又不是紙裱的人兒。”
關于牧童的智慧,納西族著名學者楊福泉在《略論納西族飲食習俗的文化意蘊》一文中提到,在東巴古籍中,有專門講述飲食的來歷的一本經書(有的也譯成糧食的來歷),講述了飲食對人們的重要性,人們怎么種糧食,怎么收糧,曬糧,到山上尋找酒曲,釀酒等的詳細過程。其中還講到牧童發現了兩種開白花的草,其中一棵是帶苦味的可以當酒曲的草,牧童把這棵草交給了祖母,祖母和開美女子用這棵草當酒曲,釀出了美酒。各地納西族在農歷二月八普遍過牧童節,民間有不少關于牧童的歌謠和故事,民間常有牧童發現某種奇花異草的傳說, 這本講述飲食來歷的經書講牧童發現酒曲花草,與民間的牧童文化密切相關。
/ @ 李志文/
如今時過境遷,林間草地再不見當年牧童的身影,因用火安全、保護環境等需要,山間泉邊也不再有牧童生火做飯。每年農歷二月初八,早已長大的牧童踏著春光,載歌載舞,歡度三多節,在歡快的舞步里,偶爾走回鄉村時光,走回牧童世界。
相關推薦
- 《木梨戀歌》音樂微電影線上首發丨悠悠旋律中“戀上”麗江的“高原果王”
- 不可思議,一幅刺繡居然要4位繡工合作歷時3年多才能完成
- 又到山茶花開時
- 坐上這趟列車,我對麗江沒執念了
- 6條精致線路,帶你全方面了解玉龍雪山景區
欄目最新
友情鏈接
麗江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專欄 看見麗江